布施
bù shī布施的意思和解释
◎ 布施 bùshī
[alms giving] 将金钱、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
依例布施
1. 施予;施舍。谓施恩惠于人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若是,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,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。”《庄子·外物》:“生不布施,死何含珠为?” 汉 王充 《论衡·定贤》:“使穀食如水火,虽贪恡之人,越境而布施矣。”
2. 犹普施。谓普遍施予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布施天下而不病贫。” 杨倞 注:“谓广施德泽,子惠困穷,使家给人足而上不忧贫乏。”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:“风行令而一其威,雨布施而均其德。”
3. 佛教传入 中国 后,以“布施”为梵文Dana(檀那)的意译词,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。《北史·元太兴传》:“ 太兴 遇患,请诸沙门行道,所有资财,一时布施,乞求病愈,名曰散生斋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拗相公》:“夫人临行,尽出房中釵釧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,布施各菴院寺观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七二回:“﹝ 唐三藏 ﹞应声高叫道:‘女菩萨,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。’”
4. 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。 元 郑廷玉 《看钱奴》楔子:“不必化斋,我化布施去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九回:“我不説你是为送符,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。” 鲁迅 《二心集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》:“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,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。”
5. 公布施行;施行。《墨子·非命上》:“先王之书,所以出国家、布施百姓者,宪也。” 马王堆 汉 墓帛书《十大经·五正》:“ 黄帝 问 阉冉 曰:‘吾欲布施五正(政),焉止焉始?’”
6. 施展。《西游记》第二七回:“ 孙大圣 布施手段,舞着铁棒,哮吼一声,諕得那狼虫颠窜,虎豹奔逃。”
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五:“老僧是 五臺山 僧人……今要往别处去走走,讨这些佈施。” 清 李渔 《奈何天·逃禅》:“求你大捨慈悲,把书房佈施与我。”
布施的近义词
◎周济zhōujì在物质上给以帮助;接济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,所益甚大。——《晋书·食货志》周济无依无靠的穷人1.弘济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朱治传》“求往见賁,为陈安危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讨虏聪明神武,继承洪业,揽结英雄...
汉◎拯救zhěngjiù援助使脱离危难;援救拯救落水儿童恳恩拯救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汉汉挽救;救济。汉荀悦《汉纪·平帝纪》:“建初元寿之间,大统几絶,陛下圣德拯救,国命復延。”《陈书·宗元饶传》:“以秩米三千餘斛助民租课,存问高年,拯救乏絶,百姓甚赖焉。”宋苏轼《奏户...
救助;救济。《后汉书·律历志中》:“予末小子,託在於数终,曷以续兴,崇弘祖宗,拯济元元?”唐司空图《泽州灵泉院记》:“弛心则若涸其中,用之则若涌於外,皆拯济之大权也。”宋苏轼《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》:“臣知杭州日,预先奏乞下发运司,多糴米斛,以备来年拯济饥民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...
網◎捐赠juānzèng赠送;捐献每年为学术和体育的成就捐赠的奖金網網赠送。张天翼《春风》:“这是任家鸿拿他叔叔读过的捐赠给学校的。”阿英《高尔基和中国济难会》:“高尔基要根据这些材料写一部书,把这部书所得的版税全部捐赠给中国的受难者。”網...
◎援救yuánjiù援助解救,使脱离危难援救一个落水儿童帮助;援助。《后汉书·臧洪传》:“城中粮尽,外无援救。”清许秋垞《闻见异辞·救缢投军》:“主感援救之恩,酬以白金三十两。”巴金《家》十四:“他眼看着他们向那个深渊走去,却无法援救他们。”...
◎施助shīzhù给予支持和帮助此事需要上级部门施助...
帮助;周济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绪言:“﹝诸先羣哲﹞各竭其心思,出其方术施济之,而横览胥溺之滔滔,终无能起沉痼也。”《中国近代文论选·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》:“竞谈地方自治矣……施济医药也,收养贫苦也:发於名家著述者,汗牛充栋。”...
◎施舍shīshě以财物救济穷人或出家人而她好像一个不相干的讨饭婆子,谁也不会施舍她一个果子。——丁玲《太阳照在桑乾河上》见“施舍”。1.亦作“施捨”。给人财物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老有加惠,旅有施舍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春秋左...
◎赈济zhènjì用财物救济赈济灾民以财物救济。《后汉书·质帝纪》:“方春戒节,賑济乏戹,掩骼埋胔之时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一○六:“若待他飢时理会,更有何策?东边遣使去賑济,西边遣使去賑济,只讨得逐州几箇紫綾册子来。”徐特立《抗日十大纲领》:“赈济灾荒,如...
◎赠送zèngsòng用馈赠送礼的方式为提供某些东西赠送小礼品一份1.赠别送行。《诗·秦风·渭阳序》:“穆公纳文公,康公时为大子,赠送文公于渭之阳。”明郎瑛《七修类稿·诗文一·各文之始》:“序,典籍之所以作也,后世赠送讌集等作是也。”2.无代价地将财物或...
布施的反义词
◎化缘huàyuán和尚、尼姑或道士向人求取馈赠1.教化的因缘。佛教谓佛、菩萨因有教化众生的因缘而来到人世,因缘尽了即离去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摩揭陀国下》:“如来化缘斯毕,垂将涅槃。”唐白居易《唐...